Jump to the main content block

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Business - Student Affairs Office

110040101

肩頸足的疼痛治療資訊

肩 頸 足 的 疼 痛 治 療資 訊
肩.頸.足的疼痛
冷敷比較好還是溫敷比較好?
肩.頸.足的疼痛,首先要了解疼痛的部分是否腫脹、發熱。
如果有腫脹、發熱,表示這個部分發炎,絕對不要採用外行人療法,一定要去看骨科。如果疼痛部分不是很嚴重,則可以進行貼布療法。
藥局有賣溫敷和冷敷的貼布(濕布),到底何者比較好?令人感到煩惱。基本上,發炎的話要用冷敷療法。但是到底使用何者較好不能一概而論,也許可以何者貼於患部時比較舒服當成判斷的標準,或者對藥局藥劑師說明疼痛的部位與方式,請他們幫你選擇。
就算是進行溫敷療法,最初還是要先冷敷,再慢慢的使用溫敷或熱敷。但是如果伴隨著疼痛而全身發熱的話,則可能是細菌引起的化膿性發炎症狀,是危險的信號,要立刻去看骨科。
1.肩膀僵硬、痠痛
長時間持續同樣的姿勢,或是內臟異常等,肩膀痠痛有各種不同的原因,是一種發炎症狀。就寢前使用冰敷療法最有效。國人較多見的肩膀痠痛,關於其構造目前不得而知。
肩膀痠痛的主要原因是過度疲勞、睡眠不足、精神壓力、眼睛疲勞等造成的。此外,一直維持相同的姿勢,也容易發生。也可能是內臟異常造成的。
肩膀痠痛是因為後頸部的肌肉痠痛而引起的。肩膀痠痛和頭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因為附著於顱骨的肌肉受到某種影響而嚴重緊繃時,會造成頭痛並伴隨肩膀痠痛。肩膀痠痛時如用手指按壓,會感覺非常僵硬,但按壓之後會覺得非常舒服。
一般人很少一大早就覺得肩膀痠痛或伴隨而來的頭痛。在一天當中,大概是下午或是傍晚身心俱疲的時候才會感覺疼痛。手臂疼痛的不良影響也往往會出現在肩膀痠痛上。即因手臂的神經聚集的部分受到壓迫,而形成『臂神經叢症候群』。
此外,肩關節下垂症(削肩)的人或是年輕消瘦的女性容易出現肩膀痠,稱為『胸廓出口症候群』,從頸部到手臂的神經與血管受到壓迫而引起的疾病,由於血液循環不良,導致肩膀痠痛。而肩關節出現*亞脫臼,也會引起肩膀痠痛。這時可以藉者鍛鍊肌肉來治療,但有時要動手術才能治好。
肩膀痠痛是一種發炎症狀,所以在睡前進行冰敷療法比較有效。找到一個『這裡很痛』的中心點來進行按摩也不錯。
如果是因為內臟疾病而引起肩膀痠痛,則首先是要治療內臟的疾病。心臟的疾病(狹心症、心肌梗塞、高血壓等)、肺部疾病(肺癌、肺氣腫等)、消化器官疾病(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等)都是成為肩膀痠痛的原因。
藉者按摩和適度的運動仍無法消除肩膀痠痛,或是在肩膀痠痛的同時懷疑內臟有異常,則一定要去內科看病。
亞脫臼……脫臼是指關節完全脫離的狀態,但是亞脫臼則是關節的接觸面挪移,或是容易脫離的狀態。
2.頸部疼痛,無法動彈
頸部疼痛與肩膀疼痛有密切的關係,原因包括肩膀痠痛、落枕、椎間盤突出症、揮鞭式損傷症等,應接受復健療法、按摩、針灸等。
頸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。首先就是並非頸部單獨疼痛,而是與肩膀疼痛有密切關係。
從頸部到肩膀、手臂疼痛的狀態,稱為『頸肩臂痛』。頸肩臂痛的原由包括了肩膀痠痛、落枕、頸部脊椎症、頸椎椎間盤突出症、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、頸椎扭傷(揮鞭式損傷症)、頸肩手臂症候群、淋巴結(管)炎、癌的轉移、臂神經叢症候群、肩關節的亞脫臼等。大致分別如下。
肩膀痠痛、落枕、胸廓出口症候群、肩關節周圍炎、頸部的疾病、頸肩手臂症候群
其中最多的就是有明確症狀卻很難做出正確診斷的症狀,統稱為『頸肩手臂症候群』。也就是說,頸部、肩膀、手臂疼痛、發麻等症狀出現,但是卻無法做出明確的診斷,故總稱為頸肩手臂症候群。
揮鞭式損傷的患者或經常使用文字處理機或個人電腦的操作員,容易發生這種情況。最近有很多人使用個人電腦,所以一定要注意。
因為使用文字處理機或個人電腦等而引起的障礙,稱為VDT(Video Display Terminal)作業造成的障礙。症狀包括頸部肩膀痠痛、手臂刺痛發麻、畏寒、頭痛、焦躁、失眠等。此外,像緊縮型頭痛等後脖頸會僵硬,出現抽痛。嚴重時需要看骨科,接受整脊療法或按摩、針灸或許也不錯。如果因為缺乏維他命等原因,也可能會造成肩膀痠痛,可以去看內科。
3.頸部疼痛、手腳發麻
最初頸部疼痛,最後手腳發麻,手指無法做精細作業,甚至可能壓迫到脊髓,最好到神經內外科或骨科接受檢查最初有頸部疼痛的煩惱,後來手腳發麻,漸漸的無法扣釦子,一些需要手指靈活運用的作業都無法做了。
會驚訝的認為『這麼簡單的事怎麼也做不好』,漸漸變得無法走路,甚至出現頻尿或殘尿感等排尿障礙。
這些症狀是來自頸部的疾病之一『頸部脊髓症』。我們的身體有脊髓,這裡分布著控制身體各部分的神經。一旦受到壓迫,就會感到發麻、感覺異常、記憶力減退。
脊髓受到脊椎的保護,而脊椎是由椎骨形成的,其中具有緩衝作用的椎間盤組織,在年輕時椎間盤尚能巧妙的發揮功能,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因為某種原因可能會被擠壓或壓扁。椎間盤或椎間關節會產生疼痛。若症狀輕微,則只要靜養即可,必須注意的就是不可以跌倒。一旦跌倒,可能會使症狀惡化,有時要使用柺杖謹慎的走路。
還有出現同樣症狀的其他疾病,要立刻去看骨科,接受檢查。主要是進行固定頸部或利用藥物治療的方式,但有時需要動手術。
包括肩膀痠痛在內,頸項部(整個頸部)、手或手指背部疼痛的『頸椎椎間盤突出症』,或是項部、肩膀或背部、手臂到手的疼痛,則可能是『頸椎後縱韌帶鈣化症』。
4.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
頸部淋巴結腫脹,而且附近出現發炎症狀,有可能是扁桃腺炎或咽喉頭炎等。若疼痛持續,就要去看耳鼻喉科。
頸部淋巴結可以摸得到嗎?從耳下到下巴觸摸這條線,就可以發現有淋巴結。就好像裡面放了光滑的小紅豆似的感覺。大小如小紅豆般大的話,是正常的淋巴結,但是如果像大豆般大或蠶豆般大的腫脹現象就是異常了。
兒童的淋巴結很容易腫脹。這是因為兒童的淋巴結比大人更大的緣故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淋巴結會逐漸縮小。但是,大人也可能淋巴結腫脹疼痛。如果是頸部淋巴結附近腫脹,則可能是發炎。喉嚨腫脹、扁桃腺腫脹。此外,也可能是『咽喉頭炎』。若不嚴重,只要靜養等腫脹消退即可。
如果持續疼痛,就要去看耳鼻喉科。此外,也可能是結核性的『淋巴結(管)炎』。淋巴結長時間腫脹以及持續輕微的發燒,則可能是結核。
若有結核的可能性,就要去看內科。若淋巴結腫脹逐漸嚴重,則可能是癌的轉移,一定要注意。如果是癌症,淋巴結會和周圍的組織沾黏,故表面並不是光滑的,即使接觸也不會移動。
通常觸摸淋巴結時會移動,但是一旦附著於肌肉不會移動時,就可能是癌症。若在後脖頸出現這些硬塊,則可能是肺癌或胃癌等,吸煙的人尤其要注意。出現這些硬塊時,一定要去看醫師。可以去看內科或耳鼻喉科。
5.腳跟疼痛
突然運動時腳跟痛。這時可能是跟腱炎、肌肉拉傷、踝關節扭傷、跟腱斷裂等。小腿肚的肌肉與腳跟骨相連的部分稱為跟腱。跟腱疼痛可能是『跟腱炎』、『肌肉拉傷』、『踝關節扭傷』、『跟腱斷裂』等。
運動或突然轉換方向,或是突然加速、停止時,跟腱的部分會突然疼痛。在報紙的體育版經常會看到『跟腱斷裂難道不能東山再起嗎』等的標題。如果跟腱斷裂,踝關節無法底屈(朝腳底側彎曲)。簡單的說就是無法踮腳站立。跟腱斷裂時,因為劇烈疼痛而無法步行,也好像被毆打或被踢似的產生一種疼痛。有的體驗者甚至說曾聽到跟腱斷裂的聲音。
平常不常運動的人突然運動時,也容易發生這種情況。在參加運動會時,事先不要忘了做好暖身體操。平常穿高跟鞋的人、運動不足的女性,平日跟腱就是收縮的狀態,所以一定要注意。
6.腳拇趾根部疼痛,無法步行
腳拇趾根部紅腫疼痛,首先想到的就是痛風。如果拇趾定期疼痛,最好去看內科或骨科。腳的拇趾若出現紅腫疼痛的症狀,首先考慮到的疾病就是『痛風』。腳的拇趾先開始疼痛,關節炎的部分即使風吹過也會覺得疼痛,因此才有痛風的名稱。
這個疾病是因為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。尿酸是由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老廢物,在體內會製造出大量尿酸,因為腎臟障礙,無法成為尿排泄掉時,在血液中就會積存尿酸。一旦出現在關節及其周邊時,就會變成尿酸結晶積存下來,會產生劇痛。
痛風的疼痛通常是發生在拇趾根部,當然也可能會發生在其他的關節,疼痛持續一、兩週後就會痊癒。原以為已經好了而安心,但是隔一段時間仍會發作。拇趾的疼痛變成定期疼痛,首先就要懷疑可能是痛風了。如果是痛風,最好去看內科。
痛風有富貴病之稱,和飲食生活有關。要重新評估日常的飲食生活並加以改善。飲食方面要控制嘌呤體含有量較多的飲食。嘌呤體是引起痛風的環境因子之一。嘌呤體分解之後的最終產物就是尿酸。
含有嘌呤體的食品包括拉麵的湯(尤其是豬骨拉麵)、鮪魚、小乾白魚、乾鯖魚子、蛤蜊、鱈魚、肝臟等。
相反的,嘌呤體較少的食物或是完全不含有嘌呤體的食物,則是榖類、蔬菜類、海藻類、蛋類等。其他還必須注意的就是,為了避免肥胖,要少喝酒,多攝取水分、控制鹽分攝取量。工作方面不可以過度疲勞。要改變飲食生活,有耐性的持續治療。
此外,有很多人常將痛風和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混為一談。風濕性關節炎是手腳、手肘等關節會出現對稱性的疼痛。
7.腳變形,走路時疼痛
腳的拇趾前端朝向食指方向,拇趾根部朝外側突出,就是外翻拇趾。原因大多是因為穿高跟鞋,首先要先換鞋看看。
走路時腳的拇趾根部疼痛。看腳,發現腳的拇趾前端朝向食指的方向,而根部關節的部分朝外側突出。這是穿高跟鞋的女性較多見的『外翻拇趾』現象。
腳變形和疼痛,使得步行困難。造成這個疾病的原因有以下三點。
遺傳性的腳趾變形
長時間穿鞋子,尤其是高跟鞋
風濕等疾病之一種症狀。
以上三種原因之一,女性較常見的事實或許就是因為穿高跟鞋造成的。如果有這種症狀,首先一定要考慮換鞋,要穿較寬且適合腳形狀的鞋子。
最近有矯正腳趾形狀的器具以及外翻拇趾專用鞋,可以加以利用,是暫時的解決之道。但是,根本上已變形的骨是無法治好的。嚴重變形而伴隨疼痛時,可以利用手術進行治療,但要去看骨科。
為了避免外翻拇趾,平時就要注意腳的健康,赤腳的時間儘可能多一點。外出時盡量不要穿高跟鞋,不得已要穿鞋時,盡量克制在短暫時間穿鞋。雖然要花一點錢,但是可以到專門的鞋店去訂做合腳的鞋子。
腳有第二心臟之稱,聚集了體內各器官的腳底穴道,因此千萬不要疏忽對腳的照顧。平常就要按摩,注意腳的健康(REFLEXOLOGY),如此可以早期發現腳部骨骼的變形症狀。
8.持續站立時,腳底心疼痛
長期持續站立時容易疲倦、腳底心疼痛或在受人歡迎的店中排隊等候購物時,或是在車站等車而長時間站立時,腳底心會開始疼痛,足出現疲勞感。有時膝和整隻腳都疼痛,而且不善於跑步,這時可能是『扁平足』。
『咦?扁平足是一種疾病嗎?』很多人會這麼想,但它的確是一種疾病。腳底心沒有圓弧形的狀態,亦即整個腳底完全貼於地面的狀態,稱為扁平足。  夏天只要踩在游泳池邊看光著腳的足跡時就一目瞭然了。
雖然是扁平足,但有些人不會出現症狀。相反的,有些人看起來不像扁平足,一旦加諸體重時,就會出現扁平足的狀態。原因就是形成腳底心形狀的肌肉或韌帶較弱而造成的。
嬰兒腳底脂肪較多,沒有腳底心。到了幼兒期時就形成了腳底心。而支持足的肌肉或韌帶還沒有成熟到足以支持體重,所以容易形成扁平足的傾向。幾乎在三歲之前就會自然痊癒,故幼兒期盡量避免穿鞋底較硬的鞋子。
但不光是幼兒期,青年或大人也可能會變成扁平足。原因和幼兒一樣,是由於支撐腳底心的肌肉和韌帶的力量較弱造成的。這些人如果從事一直站立的工作或突然開始運動時,就會變成扁平足。
扁平足的人站立時,從後面看會出現外翻足,亦即腳跟朝外側彎曲。扁平足的特徵就是,鞋底腳跟的部分內側磨損較多。遺憾的是,並沒有治療扁平足的方法。但如果使用足底插板這種好像鞋墊般的器具,就不會感覺疼痛。運動療法則需經常做趾尖站立的運動。
9.兒童走路時疼痛
腳底心腫脹,髖關節或大腿疼痛、腳跟疼痛,兒童容易罹患各種腳的疾病,最好去看小兒科或骨科。
三歲到八歲的小孩走路時疼痛,腳底心的上半部分腫脹,無法正常步行。這時疑似骨端症之一的『科勒病(兒童足舟骨病)』。照X光就可以發現相當於足背部分的骨(舟骨)泛白,兩、三年就可以治癒,但是如果疼痛難耐,就必須利用藥物或打石膏。
五歲到八歲活潑的男孩在運動之後,髖關節和大腿疼痛。仔細一看,大腿的肌肉消瘦,這時需要靜養接受治療,因為可能是『*佩特茲病(骨軟骨病)』。要利用特別的器具或動手術治療。
八歲到一二歲兒童較多見的就是『跟骨骨炎』。腳跟骨的後側或下方疼痛。早上和運動過度時疼痛感增加。這是因為對成長中的骨加諸過重的壓力造成的。骨一旦成長時,症狀就會消失。在此之前一定要穿底較柔軟的鞋子等以減輕疼痛。疼痛劇烈時,則可以採用注射等治療法。
青春期的女孩腳趾根部疼痛,無法活動腳趾,則可能是『第二科勒病』。看X光片可以發現骨異常,治療三、四年就會痊癒,但是偶而會出現軟骨,成為疼痛的原因,這時就需要動手術了。通常是在鞋子腳底心的部分放入足底板等,防止承受體重。
成長期的男孩如果在伸直膝時若覺得疼痛,可能是『奧斯古德病(脛骨粗隆骨軟骨病)』。激烈跑跳或運動時,會發生這種現象,只要安靜就能夠痊癒。如果疼痛激烈,就要減少運動量或使用藥物。這是只有成長期才有的疾病,隨著骨的成熟,自然就能夠痊癒。最好去看小兒科或骨科,和 醫師商量治療方法等。
*佩特茲病……主要症狀是髖關節疼痛和跛行。髖骨的骨頭部分血液循環不順暢,一部分壞死(組織腐爛)的疾病,原因不明。治療期間大約要花二年,一定能夠復原,所以不用擔心。可是在一定的期間內要配帶器具,有時需要動手術。
〈健康資訊網〉『疼痛治療資訊』網頁
透過網際網路,可以將疼痛治療情報提供給醫界或民眾的,就是『台灣疼痛治療資訊網』的網頁。
在這個網頁上可以看到的內容包括:教育性質的新知介紹、健保給付規定、台灣現有的止痛藥物、疼痛專家哪裡找、學術會議消息與市民講座、介入性疼痛治療、病例介紹、相關網站、e痛諮詢、疼痛就醫指南、疼痛相關叢書介紹、疼痛病友會活動概況等十二項。
此外,網友還可超連結至完整的藥物查詢系統及資料豐富的國外網站,自我學習。當然,因為是網際網路,所以就算不是專家也可以看到。但是這些情報具有某程度的專業性,外行人較難了解,故建議讀者絕對不要妄自進行判斷。如有疑問,一定要請教醫師或專家。
 
Click Num: